Monday, May 30, 2011

对人

记得:

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
同多数人和睦相处,
和少数人常来常往,
只跟一个亲密无间。

感谢:
伤害你的人,是他让你与众不同;

感谢:
为难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你的心志;

感谢:
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

感谢:
蔑视你的人,因为他醒觉你的自尊。

Thursday, May 26, 2011

四大粮商

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是4家跨国公司;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即美国ADM、美国邦吉、
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业内称之为四大粮商。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
把这四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这四个占据世界粮食交易主要份额的四大粮食集团行事
低调,关于他们的新闻并不算众多,但是他们对于世界粮食环境的作用却没有人能够小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告诫世人: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要说四大粮商控制了人
类,多少有些玩笑,但是对于粮食的控制却是不争的事实,了解他们对于我国粮食产业的
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总结性效应。
编辑本段
美国ADM公司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
  ADM的创始人早在1902年就开始了相关的生意,但在1905才在美国的Minneapolis, Mi
nnesota注册了 Archer Daniels这个名字,现在ADM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狄克多
市。公司成立后,随着之后几年的发展,ADM将势力扩大到 Wisconsin, New York等地。当
资本慢慢积累后,1923年并购了米兰亚麻子产物公司 (Midland Linseed Products Compa
ny)后,公司正式更名为Archer Daniels Midland,声名显赫的 ADM公司便由此诞生了。A
DM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了面粉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业、特殊食品业、可可业以及
营养品工业等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ADM开始走向世界。1983年在香港设立亚太分公司
;1986年进行在欧洲的扩张,在荷兰和德国进行收购;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时至今日,
ADM已成为巨大而又盘根错节的跨国公司。它旗下的企业包括食品、饮料、食疗以及饲料等
,共约270家各种各样的制造工厂,分布在世界各地,从事可可、玉米加工,食品添加物、
营养补助品、类固醇、食用油等的生产和市场推销。除此之外,它还从事有关农粮储备与
运输交通等大型行业。现在,ADM是当今世界第一谷物与油籽处理厂,美国最大的黄豆压碎
处理厂和玉米类添加物制造厂,美国第二大面粉厂和世界第五大谷物输出交易公司。
  在四大粮商中,ADM向来以注重研发著称,他不断通过化学研究支撑其发展壮大,现在
与宝洁还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几乎在生物燃料出现之初,ADM就迅速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乙
醇生产商。而在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生物燃料计划后,ADM更是双手支持,ADM招来了原石油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仅2007 年,公司用于活化燃油的投资就高达10亿
美元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产者。公司还宣称将在2009年之前,在这个领
域投资23亿美元,并且和大众等公司开展一系列的合作计划。
  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是ADM在中国扩张
的典型代表。益海集团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上海陆家嘴。目前该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
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
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
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
省。该集团油籽年压榨量达1000万吨,油脂年精炼能力300万吨,分提能力达100万吨,出
口豆粕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 7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在大
力发展油脂、油料加工项目的基础上,该集团又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
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
船代等辅助公司,向着多品种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早在2005年,益海集团便开始将投资方
向转向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黑龙江投资益海米业。2005年12月,又成立益海(佳木斯
)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负责集团东北业务开展。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已与黑
龙江益海粮油和黑龙江龙粮储备公司合作,建设大型收储基地;开展水稻、玉米等国内外
贸易;组建物流公司,贯通运输通道;建设玉米、大米加工基地;在佳木斯等优质水稻大
豆主产区建立大型粮食加工基地。益海集团已在东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粮
油业务网络。
编辑本段
美国邦吉公司

  邦吉(Bunge)
  邦吉,由其创始人 Johann Peter Gottlieb Bunge,在1818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创立
,1859年由其孙子将总部迁至比利时。公司初期主要从事海外殖民地香料与橡胶生意。18
76年,公司迁至阿根廷,开始其在美洲的发展。在犹太粮食交易商赫斯(Alfred Hirsch)加
盟后,生意开始扩及其他的农作物,包括各样粮食与油籽。1935年,邦吉进入北美地区。
之后,公司在南北美地区迅速发展。1999年,其将总部正式迁至美国纽约。2000年邦吉正
式进入中国。基于全球均衡发展的思想,2004年邦吉又加大了在东欧地区的投资。时值至
今,邦吉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公司,据公开
报道称,邦吉目前是巴西最大的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二大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谷物出
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除了粮食加工
与出口,邦吉还将营业范围扩展到了纺织、化肥、油漆以及银行等行业,工厂和业务遍及
巴西、美国。
  在四大粮商中,邦吉以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全过程为名,在南美拥有大片农场,一边
向农民卖化肥,一边收购他们手中的粮食,再出口到其他国家或者进行深加工。
编辑本段
美国嘉吉公司

  嘉吉(Cargill)
  嘉吉公司,由原籍苏格兰的海运商威廉·卡基尔(William Cargill)兄弟,于1865年在
Iowa创立的,1868年其将工厂迁至Minnesota,1875年又将其总部迁至 Wisconsin。现在嘉
吉年营业额高达900亿美元,年获利达25亿美元以上,是美国第二大私有资本公司,法国第
三大粮产输出公司,美国最大的玉米饲料制造商,美国第三大面粉加工企业和屠宰、肉类
包装加工厂,最大的养猪和禽类(如肉鸡、火鸡)养殖场。它的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不
但是美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同时,它还拥有全美最多的粮仓,从食品的生产、包装
,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它还拥有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避险基金——黑河资产管理(Black River Asset
Management)和从事高科技及高回报(包括基因工程等)的生物工程研发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 嘉吉公司一直很注意物流环节,这从它拥有400条平底运粮拖船和2000
辆大货柜车可见一斑。
  嘉吉公司主张开放自由贸易,它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因而对
环境的破坏(如南美热带雨林之被狂砍等)非常显著。
  嘉吉在中国拥有的合资和独资企业多达27家,遍布沿海地区。
  上图就是嘉吉在中国的业务分布图:
编辑本段
法国路易达孚公司

  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路易达孚是一家跨国集团,由法国人列奥波尔德.;路易.达孚创建于1851年,总部设于
法国巴黎,开创和发展了欧洲谷物出口贸易,现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输出商和世
界粮食输往俄罗斯的第一出口商。一百五十多年来,路易达孚集团的业务已扩展到十分广
泛的领域 ,与有影响力的欧陆政治人物互通声气,后期建立的路易达孚银行是法国第五大
银行。由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公司在世界各地参与经营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
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位于巴黎的总部通过管理及制定公司的发展策略,统筹策划整个
集团的商业活动。目前,路易达孚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主要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
,巴黎,圣保罗,美国的威尔顿和孟菲斯。
  路易达孚的最新生意活动,是从事全球性活化燃油的生产和经营,包括制造和交易经
由发酵或合成方式生产的乙醇,它用以制造发酵式乙醇的主要原料是蔗糖和谷类等农作物
。它在巴西拥有两处巨大的发酵式乙醇制造厂。通过设在伦敦等地的办事处,路易达孚积
极从事着乙醇从生产到目的地的交易,以及乙醇市场的开发,目的是要让乙醇市场全球化

  路易达孚集团的大宗商品部(Commodity)才是搞农产品全球贸易的。它很重视期券期
货的买卖,来平衡风险。在中国,成立于1994年的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就是大商
所和郑商所的自营会员,而在中国期货市场上,有国际背景资金的规模往往比国内资金还
要大。从2006年开始,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从中国政府手中获得玉米国内贸易的许
可证后,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编辑本段
综述

  从上述四大粮商的发展之路来看,要做大我国的粮食企业,可借鉴其有益经验。掌握
粮食产业链,业务范围要扩展到包括农业技术研发、种植、粮食收购仓储与运输、粮食深
加工、产品仓储运输与销售。
  对待国际粮商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要看到其威胁,要提防他们通过种种手段、途径来
控制中国的粮食命脉。目前,四大粮商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果
被四大粮商掌握了粮食产业链,就掌握了中国农产品的定价权,这会深刻影响中国的未来

  中国粮商要全力掌握农产品产业链,以减弱国际势力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在农产品
定价中有回旋余地。而不是像大豆那样——中国作为最大的进口国却没有丝毫的定价权,
反被国际粮商所控制。

Wednesday, May 18, 2011

Goldman Sachs Comments on Intel Analyst Day

“We attended Intel's (NASDAQ: INTC) analyst meeting,” Goldman Sachs wrote in a report this morning. Our key takeaways are:

(1) 2Q and 2011 guidance are unchanged, with Intel expecting strength in emerging markets to lead to PC unit growth of 10%+ in 2011.
“While the GS 2011 PC forecast of a 4% yoy increase assumes 12% growth in Asia ex Japan and 14% in other emerging markets, this is mostly offset by a 4% yoy decline in the US and 10% in Western Europe.

(2) Intel estimates that PC units will grow at a 14% CAGR from 2010-2013, vs. its expectation last year of a 15%- 16% CAGR from 2010-2014.
Intel's forecast assumes about 5% growth in developed markets and minimal tablet cannibalization.

(3) Intel expects phones with its chips to be in the market in 1H12, although it did not announce design wins.

“We expect investors will be skeptical until there is sell-through, given similar targets the company has articulated in the past.

(4) Management estimates it will have $1 bn+ of EBIT from its other Intel Architecture Group (netbooks, tablets, phones, embedded, etc.) by 2013, or about $0.15 of EPS.


(5) Intel expects its Data Center revenues to grow at a 15% CAGR from 2010 to 2015.
“We believe Intel's best-in-class performance and enterprise features will allow it to execute well in this market.

(6) Intel plans to maintain a roughly 40% payout ratio of FCF for its dividend.


(7) Intel expects its 2012 gross margin will be 60%-65%, vs. our 55% estimate.”

Intel closed Tuesday at $23.55.

Monday, May 16, 2011

美国新一轮危机山雨欲来 或在今年7月份以后 更强烈

摘要:许多人认为美国新一轮危机的爆发应该是在2012年或者2013年,而我仍然坚持认为,新危机的爆发就在今年,应该是在今年7月份以后。在次债危机爆发后有消息说,美国政府把庞大有毒资产的处理在2009-2010年冻结起来,虽然在2009年初以后,我们在媒体上再也没有看到过有关美国如何处理庞大有毒资产的报道,但这些有毒资产肯定不会凭空消失的。



这个观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一直不断重复,今年开始有人同意我的观点,但许多人认为美国新一轮危机的爆发应该是在2012年或者2013年,而我仍然坚持认为,新危机的爆发就在今年,应该是在今年7月份以后。

  新危机冲击比上次更强烈

  我这样认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次债危机爆发后有消息说,美国政府把庞大有毒资产的处理在2009-2010年冻结起来,虽然在2009年初以后,我们在媒体上再也没有看到过有关美国如何处理庞大有毒资产的报道,但这些有毒资产肯定不会凭空消失的。一个标准的衍生金融合约一般是5年,所以2007年次债危机爆发时所形成有毒资产,应该是在2002年7月以前签订的合约,但是衍生金融产品的疯狂增长主要是在2005-2007年这个时段,比如根据有关报道,"信用违约掉期"这个衍生金融品在2000年的时候市场总值只有9200亿美元,到2004年增加到大约6万亿美元,但是到2007年7月次债危机爆发时,已经疯狂增长到62万亿美元。所以,如果2006年以前签订的衍生金融合约由于不能兑现,都能引起2007年次债危机那样的金融大海啸,那么,从今年到明年需要兑现的衍生金融合约则是上次引起金融海啸的有毒资产规模的十倍乃至更多,这场新危机的冲击,不是会比上次强烈得多吗?

  同时,在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使支撑庞大衍生金融品大厦的基础结构,即那些房贷、车贷、学生贷款、消费贷款等,有更多的人无力偿还。以房贷来说,由于房价在危机后下跌了40%,目前已经有80%的房屋价值低于贷款。根据美国有关机构的统计分析,如果房价回升10%,会有高达2千万套房屋被抛向市场,这样就会强烈压制住房价的回升。如果房价长期低于贷款,很多购房者就不会愿意背负这些负资产,到去年底,已经有超过500 万个家庭拖欠房贷在2个月以上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止赎"行列,房贷没有人还,美国金融体系新一轮的崩溃也是不可避免的。

  2007年次债危机爆发后,我们看到的还只是房贷方面的危机,到目前为止我们又看到了美国商业房地产危机、美国国债危机、美国地方债务危机以及美元的危机。这些新的危机形态,同样也是一个个的火药桶,会把美国经济拖向更深的深渊。

  以美国国债危机来说,以往的购买者六成以上是美国和居民,其他部分被国外的政府和私人买走。但是今年以来,美国新发国债的买主七成是美联储,其余就是中国、日本和英国这三个政府买家,而国内外的私人买家一个也没有进场。到7月份美联储QE2的6千亿美元就要用完,而2月份以来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正在离场,日本由于大自救正在从世界向国内调资金,也不可能继续买美国国债,所以美联储到7月份必搞QE3无疑,因为不如此美国国债就没有买家了。

  美国经济在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自新千年以来,更快速地向虚拟资本主义过渡,其主要特征就是用金融资产与其他国家交换实物产品。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市场一蹶不振,用金融商品交换实物产品的路子走不通了,所以被迫走到用还有信誉的美国国债来交换实物商品上面。但是国债越发越多,就越没有信誉,最终走到只能靠美联储发货币购买这条路上来,这就把美元的信誉也赌上了。一旦美元的信誉崩溃,美国物质产品的输入就会断流,美国经济就会走入一场比 1929-1933年更大的危机,因为当时美国是物质产品生产过剩,今天超过45%的实物产品是需要进口的。

  北非动荡是金融危机的延续

  今年初以来,从北非到西亚,一场地区局势动荡在持续发展。我的看法是,西亚北非国家局势动荡有其内因,但还有一个共同的外因,就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缺乏出口,为了挽救美国金融、经济和美元,美国必须在全世界制造动乱,以便把全球的资本赶向美国。所以西亚北非的动乱,与2009年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从半岛到中国东海、南海出现的地区性安全危机,性质是一样的。

  在当今如果谁能让这个世界乱起来,只有一个国家就是美国,因为美国具有世界最强的情报与军事机器;在当今世界如果谁想让这个世界乱起来,这个国家还是美国,因为欧盟、日本和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想让世界乱,而是希望谋求一个能够长期和平发展的环境。但是美国不同,前面已经说过,美国在金融泡沫破灭后,庞大的有毒资产没有找到出口,金融市场由此一蹶不振,目前只剩下美国国债与美元的信誉,但是今年初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与私人连美债和美元也开始不认,美债被抛售,美元指数也从去年初的92惨跌到目前的73.

  我还要重复我以前一直所讲的一个观点,即美元的最大敌人是欧元,因此美国最大的敌人是欧盟。因为欧元资产池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与美元资产池等量齐观的投资场所,所以从美国离场的资本,首选是流向欧洲。去年在主权债务危机打击下,欧元在年初曾跌到1.2,目前又回到1.45,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如果没有欧元对美元升值20%的背景,美元指数就不会从92下跌到73.

  去年美国把欧元从1.5的高位打下来,靠的是2009年末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突然同时降低了对欧洲主权债务的评级。但是这招现在显然不灵了,因为从年度赤字对GDP的比率看,目前美国是11%,日本是6%,欧元区只有4%,欧洲显然比美国得多,但是美国评级公司仍然坚持给欧元区国家降级,却始终维持AAA级的美国国债评级不降,但是现在大家就是不买美债,所以评级这个工具已经失灵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场动乱会出现在北非而不是在亚洲或拉美。虽然,在亚非拉各个国家中都埋着许多"炸药",但是需要有人去点,目前这个"点火人"就是美国,拉美是它的后院,不能去点,东亚是它物质供应链的起点,也不能去点,但是北非一乱,立即会从经济与政治上牵连到欧洲,是打击与分裂欧洲的机会,所以要去点。

  北非对欧洲的影响首先是对欧洲石油供应的影响,因为的石油出口主要是对法、意等欧盟国家,所以战事一起,伦敦的布伦特油价立即比纽约的油价高出10美元。同时,利比亚(专题)和埃及都靠在苏伊士运河边上,战争引起苏伊士运河不畅,从海湾地区运送到欧洲的石油与从东亚运送到欧洲的商品就都受到阻滞,这些变化会引出对欧洲经济安全状态的负面判断。

  但是欧盟国家目前都被债务危机困扰,财政捉襟见肘,如果在利比亚(专题)进行一场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战争,对欧盟走出危机的阴影就是个严重的负面因素,所以对美国来说,利比亚(专题)的战争就不能像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那样速战速决,而是拉得越长越好,越长就对美国越有利,对欧洲越没利。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西亚北非的动荡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由于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不会让东亚和拉美乱起来,特别是东亚不能乱,不仅不能乱,甚至被溅上火星美国还会来帮助灭火,因为如果发生动乱,美国的物质产品供应就会受到极大影响。产油国在社会动乱后会断绝石油供给,而东亚地区的石油供给,超过六成来自海湾。东亚没有油,就是美国没有产品供给,所以西亚不能乱。

  欧洲始终是美国的心腹之患,如果主权债务危机打不倒,北非动乱也不能动摇,那么下一步制造动乱的方向,可能就是东欧了,这就深入到了欧洲的腹部,必然会对欧洲社会与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拭目以待。

Trades

1/26/2024 Sold 68 shares of NVDA at $616. going up too quick and chips may de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