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30, 2008

Funds With Down-Market Protection

The PowerShares S&P 500 BuyWrite Portfolio(PBP Quote - Cramer on PBP - Stock Picks) and the PowerShares Nasdaq-100 BuyWrite Portfolio(PQBW Quote - Cramer on PQBW - Stock Picks) are all-weather ETFs.

The funds provide investors with positive returns in up markets and outperform in down markets.

The concept behind these BuyWrite ETFs is that they invest in the stocks contained in the S&P 500 and the Nasdaq-100 indexes and then write covered calls against those shares every third Friday to generate additional income.

The calls that are written, which have about one month until expiration, are held until expiration and cash settled, at which time new one-month calls are written.

"You are selling the calls just out-of-the-money," says Matt Moran, vice president at the 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 "In doing so, you are taking in a tremendous amount of premium income."

For PBP, writing calls can cut short rallies in holdings on the upswing, such as Bank of America(BAC Quote - Cramer on BAC - Stock Picks), Citigroup(C Quote - Cramer on C - Stock Picks) and Wells Fargo(WFC Quote - Cramer on WFC - Stock Picks). The fund can compensate for that by limiting declines in plummeting shares, including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 Quote - Cramer on AIG - Stock Picks), Apple(AAPL Quote - Cramer on AAPL - Stock Picks) or Intel(INTC Quote - Cramer on INTC - Stock Picks).

The CBOE S&P 500 BuyWrite Index(BXM Quote - Cramer on BXM - Stock Picks), which PBP tracks, was launched by the CBOE and Standard & Poor's in 2002. It resulted from a study by Duke University professor Robert Whaley that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a buy-write strategy from June 1998 through December 2001.

The CBOE has since updated data on BXM to demonstrate how it would have performed from July 1986 through August 2008. According to the CBOE and Bloomberg, $1 invested in BXM in July 1986 would now be worth $8.87. One dollar invested in the S&P 500 would have returned $8.55 over the same period. As for bonds, 30-year Treasury bonds would have yielded $4.61 and 3-month Treasury bills would have turned into $2.72.

In 2006, Callan Associates, an investment-services consulting firm, published a new study that built upon Whaley's previous findings. The Callan study found that BXM did lag the S&P 500 during most rising equity markets from June 1998 through August 2006. However, the index consistently outperformed the S&P 500 in all declining equity markets as it benefited from premium income.

"For investors looking to have a broad exposure to the market, the BuyWrites are an interesting way to get it," said Ed McRedmond,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portfolio strategies for Invesco PowerShares.

The buy-write strategy has proven to b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recent bear markets. "The index had a run of six straight months of outperformance versus the S&P 500," Moran said of BXM's returns from October 2007 through March 2008.

Year to date, PBP is down 9.9%, while the S&P 500 has dropped 19.1%. PQBW, on the other hand, was just launched in June. As long as the broader markets continue to struggle through current headwinds, the BuyWrite ETFs might continue to shin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moother returns, this might be a strategy to consider," says Moran.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名校

大学可分成五个等级:
1. 顶级学校(Uber-Competitive Schools):最具竞争力,包括 Stanford, Harvard, MIT, CalTech, 以及most of Ivies Leagues Schools, 录取率多在10%以下,只有极少数的高中生可以进入,而且学生多数来自较好的高中。
2. 精英大学 (Elite Schools): 包括 UCB, UCLA, USC, University of Chicago等,录取率在20% 到 25%之间,通常在学校学业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 多可顺利进入这一级学校。
3. 好学校 (Good Schools): 包括 UCSD, UCD, UCI,录取率在35-45%之间,学生成绩在班上前三分之一的都能申请到这级别的学校。
4. 普通大学 (OK Schools):包括 UCR, UCSC,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录取率有60-70%。
5. 其它 (Others):最后一类。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金融机构类别

  1、储蓄银行:在你我日常生活中,与个人的金融活动息息相关的就是储蓄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金融机构属之。这种类别的银行主要目的是接受储蓄存款,有时也具备其他业务功能。它们最初的目标是向大众提供简易的储蓄产品,现今时代的储蓄银行则维持了其零售银行(Retail bank)的业务重心,包括向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付款、储蓄产品、信贷、保险等服务项目。除了强调零售业务之外,储蓄银行也因为其分权式的分布网络、向地方延伸的服务?围,这些特性与商业银行稍有不同。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在概念上,是用於区分於投资银行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有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联银行(Wachovia Corporation)等。大萧条过后,美国国会要求一般银行仅能参与银行活动,相对地,投资银行也被限制於仅能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然而根据现今的美国法律规定,这两者不再必须分开营运,因此也有一些人使用商业银行一词,指涉专门处理公司企业的存款、贷款的银行或银行部门。

  在美国以外等地区,由於对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运作从未严格要求过,因此商业银行一词也可被视为有别於零售银行(专门针对消费者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概念。不过现今许多功能多元的银行,都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零售银行的业务。

  3、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与雷曼兄弟相继垮掉,不仅引爆金融危机,更让人们对於所谓投资银行的游戏规则,有了严肃的辩论和省思。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有相对区隔的含意和运作方式,究竟两者应该分离还是合一才能让风险更小,成了业界的一大课题。商业银行是经营间接融资业务的,通过储户存款与企业贷款之间的利息差距赚取利润;而投资银行却是经营直接融资业务,一般来说,它既不接受存款也不发放贷款,而是为企业提供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或重组、清算业务,从中抽取佣金。此外,投资银行的功能还包括向投资者提供证券经纪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并且运用自有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交易。在美国,经营以上业务的金融机构一般就称为投资银行,意义近似於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所称的证券公司。

  投资银行不是由商业银行分解而来的,就是由证券商发展而成。多数提供了财务顾问服务(包括兼并收购、重组、股权转让的谘询),以及承销业务(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特殊金融工具发行等)。美国金融业界将投资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三类,即大型(Bulge Bracket)、中型(Middle Market)和小型(Boutique)。除了在风暴眼下的雷曼、美林,华尔街规模最大的Bulge Bracket公司是高盛、摩根士丹利,此外还有汇丰、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瑞士银行集团等,由於其中一些也接受储户存款,因此它们不仅是投资银行,更适合被视为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来看待。

  4、保险公司: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后,有专家指出AIG若也走上破产命运,对经济的杀伤力恐怕更大。为了拯救美国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联储会已提供850亿美元巨资进行纾困。政府不能让这种大型保险公司倒下,因为它涉及的业务和对象更多,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

  保险与个人和企业都有密切关系,它是一种风险管理方式,通过缴纳一定费用,将一个实体潜在损失的风险向一个实体集合的平均转嫁。保险公司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公司组织形式的保险人,经营保险业务。美国业界将保险公司分类为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两大类,后者又可在细分为标准(Standard Lines)与额外(Excess Lines)两种。在美国,Standard Lines的公司就是保险产业的主流,贩售常见的保险商品,比如汽车保险、房屋保险、商业保险等等;Excess Lines则以一般保险没有理赔的风险为主要业务。

  5、信贷公司:在次贷危机持续、房贷市场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於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达2千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信贷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旧名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与房地美(Freddie Mac,旧名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政府无法对房利美与房地美坐视不顾,因为两房不仅皆是美国最重要贷款公司,也是美国政府赞助企业中商业规模最大的二家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中收购贷款,并通过向投资者发行机构债券或证券化的按揭抵押债券,以较低成本集资,赚取利差。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中原来对两房的直接监管单位为联邦住屋企业督察局(OFHEO),政府全面接管之后,现由新成立的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负责。

  6、零售券商:零售券商就是向一般投资者提供服务的经纪商,换句话说,对象有别於企业机构的投资者,零售券商专门服务的是零售部门的投资者。零售券商在运作上又分两类,无论是全服务证券经纪(Full service stock broker)如美林证券,或是简易证券经纪(Discount stock broker) ,两者都是零售券商。

  消费者容易迷惑的是,身陷风暴的美林证券是投资银行,也是证券零售商,它与其他的零售券商有何不同?事实上,美林本身有种类繁多的投资产品,并且有投资顾问来为客户服务。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5 Ways to Diversify Away from the Dollar

I personally fear for what may happen to the dollar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 I don't see any way these government bailouts will not result in an excessive printing of US dollars.

Faced with this reality, I know that many people who share this concern are also unsure how exactly to diversify away from the dollar. The past 25 years of investing history have been all about stocks and bonds, all denominated in US dollars, for most US residents.

Fortunately today, we have some great investment options available to us that were not around even a few years ago. Here are five easy ways you can diversify out of the dollar:

* Open a savings or CD account with EverBank, denominated in one or more foreign currencies. I personally recommend the Japanese Yen, Swiss Franc, Chinese Renminbi, Singapore Dollar, and Australian Dollar as some of the more solid currencies.

* Buy an ETF - you can do this from the comfort of your brokerage account. A few that look attractive right now: (GLD), (SLV), (UNG)

* Buy natural resource stocks. I think gold and silver mining companies, along with natural gas producers, look particularly attractive at current prices.

* Buy infrastructure companies. The world's infrastructure is a mess right now - there is a lot of upgrading to do. One example of a company focused in this space, which I own, is Brookfield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BIP).

* Short long-dated US Treasuries. It's very unlikely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ll continue to lend us money at 3%+ while our government spends it like drunken sailors. Interest rates are going to go up in a big way. There are several ETFs that inversely track interest rates - DXKSX is the one I own, because it provides 2.5x leverage.

And a bonus pick - it's not as easy as the suggestions above, but it's not nearly as hard as most people picture.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you start buying actual commodities via a futures account. It's not as risky as you think, especially if you limit your use of leverage - it's the excessive use of leverage that does people in. I have this account through Farr Financial. Recently, I've opened up a couple other accounts - one with Interactive Brokers, and the other with RMB Group.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

美国银行家的胃口永远难以满足, 当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 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人。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 “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

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这些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而“ALT-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它既包括信用分数在 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万3000亿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显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更加“拥有创新精神”,它们大胆推出各种新的贷款产品。比较有名的是: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这些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认为房地产会永远上涨,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间段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手,风险是“可控”的;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特别适合于短炒——在利率没有提高前出手。


“ALT-A”贷款的全称是“Alternative 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而且利润可观,毕竟贷款人没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到2%。


“ALT-A”贷款果真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吗? 事实并非如此。自2003年以来,“ALT-A”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许多贷款人根本没有正常的收入证明,只要自己报上一个数字就行,这些数字还往往被夸大,因此“ALT-A”贷款被业内人士称为“骗子贷款”。


贷款机构还大力推出各种风险更高的贷款产品,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dule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大家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只要房价一直上涨,万一自己偿还债务的能力出了问题,可以立刻将房子卖掉归还贷款,还能赚上一笔,或者再次贷款(Re -finance)取出增值部分的钱来应急和消费,即便利率上涨较快的情况下,还有每年还款增加不得超过7.5%的最后防线,因此是风险小,潜在回报高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据统计,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中有40%以上的贷款属于“ALT-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从 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贷款这类高风险按揭贷款总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目前,次级贷款超过60天的拖欠率已逾15%,正在快速扑向20%的历史最新记录,220万次级人士将被银行扫地出门。而“ALT-A”的拖欠率在3.7%左右,但是其幅度在过去的14个月里翻 了一番。


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ALT-A”的危险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其拖欠率比起已经冒烟的次级贷款市场来还不太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危险甚至比次级市场还要大。原因是,“ALT-A”的贷款协议中普遍“埋放”了两颗重磅定时炸弹,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而房价持续下滑,将自动引发这个市场的内爆。在前面提到的Interest Only贷款中,当利率随行就市后,月供增加额不超过7.5%,这道最后防线让许多人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里面有两个例外,也是两个重磅炸弹,第一颗炸弹名叫“定时重新设置”(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了,这叫做“月供惊魂”(Payment Shock)。

由于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贷款总债务在不断上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解套,否则将会失去房产或吐血甩卖。第二颗炸弹就是“最高贷款限额”,人们固然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几年以后的定时重设,但是 “Negative Amortization” 中有一个限制,就是累积起来的欠债不得超过原始贷款总额的110%到125%,一旦触及这个限额,又是自动触发贷款重设。这是一个足以要人命的定时炸弹。由于贪图低利率的诱惑和第一年还款压力较小的便宜,多数人选择了尽可能低的月供额。比如每月正常应付1000美元利息,你可以选择只付500美元,另外 500美元的利息差额被自动计入贷款本金中,这种累积的速度会使贷款人在触到5年重设贷款炸弹之前,就会被“最高贷款限额”炸得尸骨无存。

次级贷款CDO: 浓缩型资产毒垃圾
次级房贷和ALT-A贷款这两类资产毒垃圾的总额为2万亿美元. 这些资产毒垃圾必须从美国银行系统的资产账目表上剥离掉, 否则后患无穷。


怎样剥离呢? 就是通过我们经常讲的资产证券化。华尔街有句名言, 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 就把它做成证券. 如果想经营风险,就把它做成证券。其实,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 只要能够透支的, 都可以在今天就想办法让它变现。美国人什么都炒了,不但炒房地产,还炒房地产债券,而这些债券被加入了杠杆效应,风险被放大了上百倍。这就是贝尔斯登炒做的房地产抵押证券之所以会突然成为垃圾的原因。


本来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是易生成,难脱手, 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政府基金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的投资条件, 即被投资品必须达到穆迪或标普的AAA评级. 次级房贷MBS显然连最低投资等级BBB也不够, 这样一来, 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就无法购买。但是,正规机构不能买,并不等于没有人买,相反,正是因为其高风险, 所以回报也比较高, 华尔街的一些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等一眼就看中了这些资产毒垃圾的潜在高投资回报。



于是,一些投资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高危的资产领域。


投资银行家们首先将“毒垃圾”级别的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几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Tranche), 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叫“高级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约占80%), 投行们用精美礼品盒包装好, 上扎金丝带。风险中等的叫 “中级品CDO” ( Mezzanine, 大约占10% ), 也被放到礼品盒里, 然后扎上银丝带。风险最高的叫“普通品CDO”( Equity, 大约占10%), 被放到有铜丝带的礼品盒里. 经过华尔街投资银行这样一番打扮, 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毒垃圾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当投资银行家手捧精美的礼品盒再次敲开资产评级公司大门时, 连穆迪标普们都看傻了眼。巧舌如簧的投资银行大谈“高级品”如何可靠与保险, 他们拿出最近几年的数据来证明“高级品”出现违约现象的比例是如何之低, 然后亮出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证明未来出现违约的几率也极低, 即便是万一出现违约, 也是先赔光“普通品”和“中级品”, 有这两道防线拱卫, “高级品”简直是固若金汤. 最后再大谈房地产发展形式如何喜人, 按揭贷款人随时可以做“再贷款”(Refinance)来拿出大量现金, 或是非常容易地卖掉房产然后套得大笔利润, 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来。



穆迪标普们仔细看看过去的数字, 没有什么破绽, 再反复推敲代表未来趋势的数学模型, 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房地产如何红火大家都知道, 当然, 穆迪们凭着干这行几十年的直觉和经历过多少次经济衰退的经验, 他们明白这些花样文章背后的陷阱, 但也深知其中的利益关系。如果从表面上看礼品盒“无懈可击”, 穆迪标普们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毕竟大家都在金融江湖上混, 穆迪标普们也要靠着投资银行的生意才有饭吃, 而且穆迪标普们彼此也有竞争, 你不做别人也会做, 得罪人不说还丢了生意. 于是穆迪标普们大笔一挥, “高级品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


投资银行们欢天喜地地走了. 形象地说, 这个过程类似不法商贩将麦当劳倾倒的废油收集起来, 再经过简单的过滤和分离, “变废为宝”, 重新包装一下又卖给餐馆老板炒菜或煎炸油条。


作为毒垃圾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们拿到CDO评级之后, 又马不停蹄地来找律师事务所建立一个 “专用法律实体”(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这个“实体”照规矩是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以躲避政府监管和避税. 然后, 由这个“实体”将资产毒垃圾买下来并发行CDO, 这样一来投资银行可以从法律上规避“实体”的风险.这些聪明的投资银行有哪些呢? 它们是: 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

当然, 投资银行们决不想长期持有这些毒垃圾, 他们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现。推销 “高级品CDO”因为有了AAA的最高评级, 再加上投资银行家的推销天赋, 自然是小菜一碟。购买者全都是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和政府托管的各种基金。但是“中级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没有这么容易出手了。投行们虽然费尽心机, 穆迪标普们也不肯为这两种“浓缩型毒垃圾”背书, 毕竟还有个“职业操守”的底线。


如何剥离烫手的“浓缩型毒垃圾”呢? 投行们煞费苦心想出了一个高招, 成立对冲基金!

“资产毒垃圾”生产链


投资银行们拿出一部分“体己”银子敲锣打鼓地成立了独立的对冲基金, 然后将“浓缩型毒垃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给独立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则以“高价”从“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里购进“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 这个“高价”被记录在对冲基金的资产上作为“进入价格”(Enter Price). 于是投资银行从法律上完成了与“浓缩型毒垃圾”划清界限的工作。


幸运的是2002年以来美联储营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态环境滋生了信贷迅猛扩张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房地产价格5年就翻了一翻. 次级贷款人可以轻松得到资金来保持月供的支付. 结果次级贷款拖欠的比率远低于原来的估计。



高风险对应着高回报, 既然高风险没有如期出现, 高回报立刻为人瞩目. CDO市场相对于其它证券市场交易量要冷清得多, “毒垃圾”很少在市场上换手, 因此没有任何可靠的价格信息可供参照。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对于对冲基金来讲,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经过各家自己“计算”, 20%的回报率不好意思说出口, 30%难以向别的基金夸口, 50%难登排行榜, 100%也不见得能有爆光率。
一时间, 拥有“浓缩型资产毒垃圾”CDO的对冲基金红透了华尔街。


投行们也是喜出望外, 没想到啊没想到, 持有大量“浓缩型毒垃圾”的对冲基金成了抢手货。由于抢眼的回报率,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入伙对冲基金,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 对冲基金竟然成了投行们的生财机器.


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杠杆运做. 既然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眼看着膨胀起来,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高倍杠杆也对不起对冲基金的名头。于是, 对冲基金经理来找商业银行要求抵押贷款, 抵押品嘛就是市场正当红的“浓缩型毒垃圾”CDO。


银行们对CDO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 于是欣然接受CDO作为抵押品, 然后发放贷款继续创造银行货币. 注意, 这已经是银行系统第N次用同样的按揭的一部分债务来 “偷印假钱”了。


对冲基金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杠杆比率为5到15倍!

当对冲基金拿到银行的钱, 回过头来就向自己的本家投行买进更多的CDO, 投行们再乐颠颠地完成更多毒垃圾MBS债券到CDO的“提炼”, 在资产证券化的快速通道中,发行次级贷款的银行于是更快地得到更多的现金去套牢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人。


次级贷款银行负责生产, 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负责深加工和销售, 资产评级公司是质量监督局, 对冲基金负责仓储和批发, 商业银行提供信贷, 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就成了资产毒垃圾的最终消费者。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则是流动性全球过剩和贫富分化。一个完美的资产毒垃圾生产链就这样形成了。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是: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CDO,2005年全年是2490亿美元, 2004年全年是1570亿美元。


“合成CDO”: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


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银行出于“职业道德”和增强投资人信心的广告目的, 自己手中也会保留一些“浓缩型毒垃圾”。为了使这部分剧毒资产也能创造出经济效益, 绝顶聪明的投资银行家们又想出一条妙计。


前面我们提到华尔街的一贯思路就是只要有未来的现金流, 就要想办法做成证券。现在, 投行们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资产尚未出现严重的违约问题, 每月的利息收益还算稳定. 但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风险。怎么办呢? 他们需要为这种不妙的前景找条出路, 为将来的违约可能买一份保险, 这就是信用违约掉期(CDS, Credit Default Swap)。在推出这样一种产品之前, 投行们首先需要创造一种理论体系来解释其合理性, 他们将CDO的利息收入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模块, 一个是资金使用成本, 另一个是违约风险成本. 现在需要将违约风险模块转嫁到别人身上, 为此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如果有投资人愿意承担CDO违约风险, 那他将得到投行们的分期支付的违约保险金, 对于投资人来说, 这种分期支付的保险金现金流与普通债券的现金流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CDS合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承担风险的投资人并不需要出任何资金, 也不需要与被保险的资产有任何关系, 他只需要承担CDO潜在的违约风险, 就可以得到一笔分期支付的保险金. 由于信息不对称, 普通投资人对违约风险的判断不如投行们更准确, 所以很多人被表面的回报所吸引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这时候, 虽然“浓缩型毒垃圾”在理论上还留在了投行的手里, 但其违约风险已经被转嫁给了别人. 投行既得了面子, 又得了里子。


本来到此为止投行已经“功德圆满”了, 但人的贪婪本性是没有止境的, 只要还没出事, 游戏就还会用更加惊险的形式进行下去。


2005 年5月, 一群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超级金融天才们”终于“研制成功”一种基于信用违约掉期(CDS)之上的新的产品:“合成CDO”(Synthetic CDO)这种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资产. 投资银行家们的天才思路是, 将付给CDS对家的违约保险金现金流集成起来, 再次按照风险系数分装在不同的礼品盒中, 再次去敲穆迪和标普们的大门. 穆迪们沉思良久, 深觉不妥. 拿不到评级一切都是空谈. 这可愁坏了投资银行家们。


雷曼兄弟公司是“合成CDO”领域中的当世顶尖高手,它麾下的“金融科学家”们于 2006年6月破解了“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 CDO”(Equity Tranche)的资产评级这一世界性难题. 他们的“创新”在于将“普通品合成CDO”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蓄积成一个备用的“资金池”, 一旦出现违约情况, 后备的“资金池”将启动供应“现金流”的紧急功能, 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办法对“普通品合成CDO”起到了信用加强的作用. 终于, 穆迪们对这一“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给出了AAA的评级。


“合成CDO”投资的吸引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它是如此光彩迷人, 任何投资者都会有天使降临人间一般的错觉. 想想看, 以前投资CDO债券, 为了得到现金流, 你必须真金白银地投钱进去, 而且必须承担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现在你的钱可以不动, 仍然放在股市里或其它地方为你继续创造财富, 你只要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比起CDS来说, 这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因为这个投资产品得到了穆迪和标普们AAA的评级。


不用出钱就能得到稳定的现金流, 而且风险极小, 因为它们是AAA级别的“合成CDO”产品. 结果不难想象, 大批政府托管基金, 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 保险基金经理们, 还有大量的外国基金踊跃加入, 在不动用他们基金一分钱的情况下, 增加了整个基金的收益, 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高额奖金。


除了大型基金是“合成CDO”的重要买主之外, 投资银行们还看中了酷爱高风险高回报的对冲基金, 他们为对冲基金量身定制了一种“零息债券”(Zero Coupon)的“合成CDO”产品。它与其它“合成CDO”最大的区别在于, 其它产品不需要投入资金就可以得到现金流, 但致命的缺点是必须全时限地承担所有风险, 这就有赔光全部投资的可能性. 而“零息债券”型产品则是投入票面价值的一部分资金, 而且没有现金流收益, 但是等CDO时限一到, 将可得到全部足额的票面价值, 但要除掉违约损失和费用。这种本质上类似期权的产品将最大风险来个“先说断,后不乱”, 对冲基金最多输掉开始投入的一部分资金, 但万一没有出现违约, 那可就赚大发了, 这个“万一”的美好憧憬对对冲基金实在是无法抵御的. 投行当然是洞悉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内心活动,才能设计出如此“体贴入微”的产品, 投行的角色就是刺激和利用对方的贪婪,自己却几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冲基金就得看自己的运气了。


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想象力似乎是没有尽头的, 除了CDO, CDS, 合成CDO, 他们还发明出基于CDO之上的“CDO平方”(CDO^2), “CDO立方”(CDO^3), “CDO的N次方”(CDO^N)等新产品。


Fitch的统计显示, 2006年信用类衍生市场达到了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从2003年到2006年, 这个市场爆炸性地成长了15倍! 目前, 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信用类衍生市场的主力, 独占60%的份额。


另外, 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 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量为1210亿美元的“合成CDO”, 对冲基金占了33%的市场份额。谁是这个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市场的主力呢? 令人惊讶的结果表明是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和外国投资人在内的“保守型基金”, 而且这些资金居然是集中投在“合成CDO”之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CDO”之中。

资产评级公司: 欺诈的同谋


在所有的次级贷款MBS债券中, 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 10%得了AA, 另外8%得了A, 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 今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 随着接近今明两年2万亿美元的利率重设所必然造成的规模空前的“月供惊魂”, 次级和ALT-A贷款市场必将出现更高比率的违约. 从2006年底到现在, 已经有100多家次级贷款机构被迫关门。这仅仅是个开始.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最终将可能有20%的次级贷款进入拍卖程序, 220万人失去他们的房屋。


被穆迪、标准普尔等资产评级公司严重误导的各类大型基金投资人, 以及监管部门纷纷将评级公司告上法庭. 2007年7月5日, 美国第三大退休基金 – 俄亥俄警察与消防退休基金(Ohio Police & Fire Pension Fund)严重亏损的消息爆光, 它的投资中有7%投在了MBS市场上. 俄亥俄州的检察官马克.德安(Marc Dann)怒斥 “这些评级公司在每笔次级贷款MBS生成的评级中都大赚其钱. 他们持续给这些(资产毒垃圾)AAA的评级,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这些欺诈的同谋。”


对此, 穆迪反驳道,简直荒谬. “我们的意见是客观的,而且没有强迫大家去买和卖.” 穆迪的逻辑是, 就像影评家一样, 我们称赞“满城都是黄金甲”并不意味着强迫你去买票看这部电影. 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说说, 你们别当真啊. 当不透明的产品而言, 市场信赖并依靠评级公司的评价, 怎可一推六二五,完全不认账呢? 再说, 如果没有AAA这样的评级, 大型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 政府托管基金, 外国机构投资基金又怎会大量认购呢?


一切都建立在AAA的评级基础之上, 要是这个评级有问题, 这些基金所涉及的数千亿美元的投资组合也就危在旦夕了。其实, 资产评级推动着所有的游戏环节。


贝尔斯登掀开的只是序幕


最近,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旗下从事次级房贷的两只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High-Grade基金在2007年前四个月下跌5%,而同期Enhanced Leverage基金下跌约23%。由于这两只基金都亏损促使追缴保证金和投资者赎回情况发生。


贝尔斯登在这两只基金的投资不过4000万美元,从公司外部筹集的资金则超过了5亿美元。利用财务杠杆,两只基金举债90亿美元,并控制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投资,大多为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构成的资产毒垃圾CDO。 其实, 在贝尔斯登出事之前, 就有许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开始调查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持有资产的定价问题.

“金融会计标准协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开始要求必须以“公平价格”计算资产“退出价格”(Exit Price)而不是“进入价格” (Enter Price)。所谓“退出价格”就是出售资产的市场价格, 而目前投行和对冲基金则普遍使用的价格是内部设计的数学公式化“推算”出来的. 由于CDO交易极为罕见, 所以非常缺乏可靠的市场价格信息。投资人向5个中间商询问CDO报价, 很可能得到5种不同的价格。华尔街有意保持该市场的不透明, 以赚取高额的手续费。



当大家有钱赚的时候, 自然是皆大欢喜, 一旦出事, 则争相夺路而逃. 此时, 西方社会平常的谦谦君子将撕下各种伪装.贝尔斯登与美林的关系就是如此。贝尔斯通的两大对冲基金据报道是在“次级MBS市场上押错了宝导致巨额亏损”, 正确是解读应该是它们在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合成CDO”中扮演了不幸承受违约风险的一方而“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 而转嫁风险的一方也许就是包括它的本家在内的投资银行们。截至今年3月31日,贝尔斯登的两只基金控制的资产还高达200亿美元以上, 7月初两只基金的资产已缩水20%左右。由此,这些基金的债权人也纷纷谋求撤资。


最大债权人之一的美林公司在反复讨债不果的情况下急火攻心方寸大乱, 悍然宣布将开始拍卖贝尔斯通基金持有的超过8亿美元的贷款抵押债券。之前美林曾表示,在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宣布调整资本结构的计划之前,不会出售这些资产。几天后美林拒绝了贝尔斯登提出的重组方案。贝尔斯登又提出增资15亿美元的紧急计划,但并未得到债权人的认可。美林准备先出售常规证券,然后还计划出售相关的衍生产品。同时,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等据称也赎回了相应的基金份额。


让所有人惊慌的是, 公开的拍卖上只有1/4的债券有人询价, 而且价格仅为票面价值的85%到90%. 这可是贝尔斯通基金最精华的AAA评级部分了, 如果连这些优质资产都要亏15%以上的话, 再想到其它根本没有人问津的BBB-以下的毒垃圾CDO简直就魂飞魄散, 整个亏损规模将不堪设想。严酷的现实惊醒了贝尔斯通, 也震动了整个华尔街. 要知道, 价值7500亿美元的CDO们正作为抵押品呆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他们目前的伎俩就是将这些CDO资产转移到表外资产(Off Balance Sheet)上, 因为在这里这些CDO能够以内部数学模型计算价格, 而不必采用市场价格。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此时只有一个信念, 决不能在市场上公开拍卖! 因为这将把CDO的真实价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人们将会看到这些泡沫资产的实际价格非但不是财务报表公布的120%或150%, 而很可能是50%甚至30%. 一旦市场价格被爆光,那么所有投资于CDO市场的各类大小基金都将不得不重新审核它们的资产账目, 巨额亏损将再也难以掩盖, 横扫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空前风暴必然降临。


到7月19日, 贝尔斯通的两个下属对冲基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残留了”。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08

全国报刊电子版网址

全国报刊电子版网址
北京市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市场报
环球时报
健康时报
讽刺与幽默
中国汽车报
中国电力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京郊日报
体育快报
中国信息报
中国建材报
解放军报
中国国防报
新京报
华夏时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花卉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
北京法制报
中国交通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煤炭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
北京现代商报
公益时报
中国老年报
中国社会报
中国民航报
中国畜牧报
北京青年报
中学时事报
北京少年报
北京青年周报
健康报
健康文摘报
中华工商时报
北京晨报
作家文摘报
中国贸易报
中国少年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
中国质量报
中国冶金报
人民邮电
中国集邮报
中国网友报
信息早报
21世纪报
中国证券报
中国保险报
音乐周报
民主与法制时报
北京科技报
计算机世界
网络世界
中国建设报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汽车报
科技日报
纺织导报
检察日报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企业报
中国邮政报
中国电子报
通信产业报
中国计算机报
高新技术产业报
光明日报
京华时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中国商报
收藏拍卖导报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电脑教育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水利报
宣武报
经济日报
北京娱乐信报
中国体育报
世界体育周报
国际商报
中国环境报
人民法院报
中国工商报
中国食品报
金融时报
人民政协报
消费日报
人民公安报
科学时报
中国气象报
中国经营报
精品购物指南
中国包装报
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师报
法制日报
中国青年报
青年参考
国际经贸消息
中国石油报
中国旅游报
学习时报
中国演员报
中国经济时报
证券时报
中国纺织报
首都建设报
中国足球报
体彩导刊
法制晚报
青年时讯
青年体育







上海市
解放日报
新闻晨报
新闻晚报
房地产时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申江服务导报
上海科技报
青年报
学生导报
东方少年
生活周刊
劳动报
上海日报
少年日报
文汇读书周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家庭报
人才市场报
华东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商报
上海金融报
外滩画报
东方体育日报
上海学生英文报
组织人事报
上海译报
今日周刊
上海星期三
行报
文学报
上海法治报
上海环境报
上海中学生报
家庭教育时报
天津市
今晚报
天津老年时报
天津日报
每日新报
城市快报
采风报
球迷
假日100天
重庆市
重庆晨报
重庆晚报
重庆经济报
电脑报
大众网络报
重庆广播电视报
重庆商报
重庆青年报
重庆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重庆日报 
武陵都市报
渝洲服务导报
新女报
时代信报
都市热报
健康人报



辽宁省
沈阳日报
沈阳晚报
沈阳今报
都市家庭报
晚晴报
辽宁广播电视报
辽宁老年报
小学生报
辽宁日报
辽宁日报海外版
辽宁农民报
辽沈晚报
球报
北方晨报
辽宁法制报
营口日报
大连日报
新商报
足球周报
半岛晨报
大连晚报
大连开发区报
锦州日报
锦州晚报
辽西商报
鞍山日报
千山晚报
现代女报
华商晨报
时代商报
吉林省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城市晚报
吉林科技报
延吉晚报
英语辅导报
作文评点报
黑龙江省
黑龙江工人报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农村报
老年日报

Trades

1/26/2024 Sold 68 shares of NVDA at $616. going up too quick and chips may de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