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跟一般的大学不一样。名牌大学是找“录取”的理由,而一般大学是找“拒绝”的理由。这中间的差别比天大。一般说来,名牌大学的录取过程是这样的:
1)当然先看高中成绩(年级排名,课程的选择等等)和标准考试成绩(SAT , SAT II, AP等等),一般85%-90%的申请者都会过线,也就是几乎上万人都合格。也就是说“入关”不难。
2)明星效应:最先被录取的是“明星名人”,如果篮球打得好,跳高跳得高,世界前列的,国家队里的,州内前几名的。比如老虎伍兹当年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据说他中学成绩并不出众。杰出的领导才能也会在这里被考虑。一位中国学生因为成功地组织了学校的废品回收活动加上他是学校的毕业生的第一名而被麻省理工 (MIT)录取,而他的SAT并不到1500分。
3)学业突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西屋科学奖得主,Spelling Bee最后的优胜者等等包括各式各类的不太有名科学比赛的前几名,比如有些学校举办Science Fair,要求学生提交创造性的实验,学生若能脱颖而出,均可以被加分提级优先录取。
4)如今的世界,人才辈出。经过了这两轮的录取,60-70%的学生已经幸福地接到了名校的录取通知。剩下的便是普通的好学生:他们入关没问题,但其他方面也没有太特殊的。。。这时候,能否被录取,就看老师们的推荐信和自己的大学作文了!也就是说,30-40%的名牌学生是由老师们的推荐信和大学作文 (essay)决定命运的!
名牌大学详细的录取过程
常春藤学校和其他名牌大学基本上有类似的操作步骤,除了哈佛大学和MIT除外。
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认真拜读任何一份申请材料,无论这个学生如何不及格。他们每年批阅上万份申请材料,每份材料花费30分钟以上。原因很简单:有钱!有钱就有时间和精力。这就是现实。MIT也不同,做为技术先导的大本营,他们用计算机阅读申请材料,并打分。人,只用来检查计算机是否有误。其他学校没有那么牛气,所以,他们人工劳动,分三步走:
第一步:第一批审查者的粗分。基本按上面的录取原则,把申请者分三类。一类是非常可能录取的。二类是有可能被录取的。三类是不太可能被录取的。
第二步:第二批审查者的细阅。最有可能被录取的申请材料直接送上录取委员会讨论去了。三类不太可能的录取者,如果第二批审查者也没有异议,就直接拒绝了(大约10-15%)。剩下的那部分有60%-70%全是可能的,被翻来覆去推敲琢磨。看老师们的推荐信,看高中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看课外活动。如果看来看去,还决定不下来,那就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读申请者的大学作文,看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法词汇,看学生的个性,还看能不能从学生的作文中读出以下的素质:
激情,热情 (passion)领导才能的素质 (leadership),动力,上进心(determination)正直(integrity)能表现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加分了。据说名牌大学最看重的就是这四种素质。他们趴在学生的申请材料上找啊找啊,就是找这样的人。
而作文确实重要到了这种地步,如果其他方面不错但也不够突出的话,作文可能是决定你录取的一着棋。
如果SAT考过了1500分(新题差不多:2200分),千万不要花时间重考第二次了。没人看2005年,3200位SAT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结果呢?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中56% SAT在1500分以下。在名牌大学,尤其是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学校,录取是并非是好学生,他们录取的是将要贡献社会,贡献世界的人。举例来说,一个白人女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富裕到她一辈子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这个女孩学习一般,因为她几乎把全部的课余时间用来做志愿工作了。另外,高中的暑假,她也没有去哈佛大学暑期班,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宾州大学的暑期班学什么大学预科,她天天DunkinDonuts去打工,挣钱。挣了钱,也不是攒学费,而是捐给拉美州两个穷苦的孩子上学了。这个女孩在大学essay里写道:是的,我的父母有钱,但如果我从他们那里要了,捐出去,那是他们的慈善而不是我的。这三个暑假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名牌大学之所以名牌,他们要的人不同。几乎无一例外,他们想要一个特殊的你。在短短的申请材料中,如果你能表达出你的不同,与千千万万的申请者不同了,祝贺你!记住,SAT 1500 与1560 没什么区别,现在应该是2100分与2340的差别了。别费心了。在名牌大学的申请者中,有几千人跟你同样的分数,无论是1500还是1600。
课外活动:最好与众不同,如果相同,最好讲出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成长如果800多中国学生同时申请某一所名牌大学,比如说,耶鲁。其中80位都是1560分的成绩,他们都是年级前5名,他们都是在图书馆医院做义工,他们还都弹钢琴,而且都弹了十几年。。。
还有一位学生,每年参加不同的学习班不同的课外活动,列出来的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然而,一大篇却反映出两个问题:跟在人群里起哄的时间多,家长逼迫得比较多。
名牌大学录取的是成熟有个性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没有太多的上进心,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家长还是耐心一点,不要拔苗助长的好。总而言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要想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名牌大学,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呢!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US Physics
Exam Procedure for Selection of the U.S. Physics Team
Should spent two 30 minutes sections
http://www.aapt.org/olympiad2009/
Again this year there are THREE exams. In earlier versions of this contest, the preliminary exam contained a section of free response questions as well as a section of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However, we are now separating that exam into two separate exams: a preliminary exam and a new quarterfinal exam.
Preliminary Exam: The Fnet = ma contest. Multiple-choice only, focusing on mechanics. Exam time: 75 minutes (allow 90 minutes total to administer the exam). Administer the exam between January 19 and February 2. Deadline for AAPT Grader to receive scantron forms back is February 3. Again, we strongly encourage you to have your physics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is part of the contest and are certain that they will benefit from participating in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forum.
Quarterfinal Exam: Top 400 students based on preliminary exam score will be invited to take this free response exam with Mechanics and Electrostatics. Exam time: 60 minutes (allow 75 minutes total to administer the exam). Administer the exam between February 23 and March 4. Exam papers must be received back at AAPT by March 5.
Semifinal Exam: Top 200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bined score on the preliminary and quarterfinal exams will be invited to take this exam. Also, free response exam. However it covers all topics in introductory physics: Mechanics, E&M, Thermodynamics and Fluids, Relativity,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and Waves and Optics. Part A: 4 problems, 90 minutes. Part B: 2 problems, 90 minutes. Allow 3.5 hours to administer the exam. Administer the exam between March 12 and 19. Exam papers must be received back at AAPT by March 20.
Should spent two 30 minutes sections
http://www.aapt.org/olympiad2009/
Again this year there are THREE exams. In earlier versions of this contest, the preliminary exam contained a section of free response questions as well as a section of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However, we are now separating that exam into two separate exams: a preliminary exam and a new quarterfinal exam.
Preliminary Exam: The Fnet = ma contest. Multiple-choice only, focusing on mechanics. Exam time: 75 minutes (allow 90 minutes total to administer the exam). Administer the exam between January 19 and February 2. Deadline for AAPT Grader to receive scantron forms back is February 3. Again, we strongly encourage you to have your physics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is part of the contest and are certain that they will benefit from participating in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forum.
Quarterfinal Exam: Top 400 students based on preliminary exam score will be invited to take this free response exam with Mechanics and Electrostatics. Exam time: 60 minutes (allow 75 minutes total to administer the exam). Administer the exam between February 23 and March 4. Exam papers must be received back at AAPT by March 5.
Semifinal Exam: Top 200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bined score on the preliminary and quarterfinal exams will be invited to take this exam. Also, free response exam. However it covers all topics in introductory physics: Mechanics, E&M, Thermodynamics and Fluids, Relativity,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and Waves and Optics. Part A: 4 problems, 90 minutes. Part B: 2 problems, 90 minutes. Allow 3.5 hours to administer the exam. Administer the exam between March 12 and 19. Exam papers must be received back at AAPT by March 20.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好父母坏结果 科学家评父母教子的8误区
是不是每次当你把3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他的脾气都会像即将爆炸的炸弹一样,放肆哭闹让你在老师面前很没有面子;是不是你说“你是最聪明的宝贝”这样的话,已经无法引诱8岁的孩子从《侠盗猎车手》电子游戏转移到自己的数学作业上;是不是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还经常躺在地上耍赖?当父母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两个家长往往都需要在外面工作赚钱,专门留给孩子的时间变得有限;在今天的时代里,9岁的孩子就拥有自己的手提电话,12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口交;在今天的时代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青春期的青少年心里要承受更多恐惧感和挫败感;在今天的时代里,要养育一个有能力并具有爱心的人类,其挑战远胜于以往任何时候,以至于绝望中的父母经常求助于保姆———这其实是一种放任的、消极的、回避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在今天的时代,父母们还有其他可依赖的东西:科学。
研究学者在最近几十年中不懈研究是什么成为刺激孩子按照正确方式行动的最大动力,又或者说哪些管教方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哪些根本没有用甚至还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将这些资讯统称为“证据基础教养学”(evi-dence-basedparenting),在总结这些科学养育方法的同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千百年来被父母惯用并以传统的惯性坚信管用的教养手段其实缺乏积极作用,已经被科学实验证实是失败的。主管耶鲁大学教养中心以及儿童行为诊所的心理学家阿兰·凯兹丁(AlanKazdin)说:“尽管所有心理学家一致认同试图通过高声吼叫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全然是徒劳,但是一着急就吼叫好像已经成为父母们的直觉。”除了失败的吼叫外还有很多其他例子:
●对不当行为大声怒吼或者唠叨,对于劝阻孩子都无效,孩子对这两种责备方式都会自动屏蔽。
●父母的赞美永远不会宠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尽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宠爱是父母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唯一手段,但是很多父母浪费了赞美孩子的多种手段,他们只会说“你真聪明”、“好样的”、“做得好”等,某些父母甚至直接省略了赞美。
●肢体惩罚等严厉的惩罚手段虽然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但只是暂时性的,惩罚手段只有在程度极轻的时候才奏效,强化并鼓励好的行为比惩罚坏的行为作用和效果好得多。
尽管如此,那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前几位,号称能将“小无赖”变成“乖孩子”的教育类书籍鲜少提及以上这些科学结论,这或许是因为目前为止关于教养学的科学研究多半在学术层展开,例如在耶鲁大学、在弗蒙特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中心、还有在华盛顿大学教养诊所。令人诧异的是,很多临床的家庭精神治疗师以及关于儿童行为学的教育学者并没有及时跟上以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于是那些遇到教育孩子困难的父母在试图寻求专业帮助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最新的、正确性最高的建议。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例子是,根据随机的临床测试,所有为捣蛋孩子设计的行为指导治疗计划中,只有16个被评估为“能有效展开”,这个随机测试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儿童保健专家佘拉·艾伯格(SheilaEyberg)进行的,她将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发表在1月刊出的《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心理学月刊》上。多年来凯兹丁一直努力将关于孩子教养的科学研究推向临床,希望在第一线的心理治疗师能接纳“证据基础教养学”,为此他专门在今年早些时候为父母们出版了一本著作《凯兹丁管教捣蛋孩子的方法》。其他的以实验证据为基础的大部头还有《教育倔强的孩子》(ParentingtheStrong-WilledChild),作者是雷克斯·弗汉德(RexForehand)与尼古拉斯·朗(NicholasLong)和《艰难的岁月》(TheIncredibleYears),作者是卡洛林·韦伯斯特(CarolynWebster-Stratton)。
这些关于教养孩子理论的基础是经典的行为心理学,也就是在心理学教材《Psych101》里经常提到的“积极强化作用”。研究学者们进行了随机的、经过仔细设计的对比性控制试验,这些试验能区分典型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根据家庭背景不同产生的细微差别。这些科学实验通过很多有趣的现象,说明在催促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喊出倒计时,从倒数计时10开始有效还是从5开始更有效;说明是否表扬一个13岁的孩子能让她破啼为笑;实验还列出家长必须知道的激励孩子的3个基本步骤,它们是:首先像火山喷发一样地表扬,热情洋溢;然后是仔细说明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对了;最后以身体的触碰,例如一个亲吻、拥抱、拍拍头等作为表扬的结束语。
除此之外,父母们还能从科学研究里获得什么新知识呢?研究人员总结了最常见的8种教育误区。
1 父母不能制定规矩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承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理性上我们都清楚如果不给孩子设定一定的行为纪律,绝对不会有好结果,但是一旦面对孩子们的哀求、眼泪、耍赖和顶撞,不少家长就此放弃了规矩。弗蒙特大学的心理学家弗汉德在自己的著作中将“证据基础教养学”简单化,以提纲的方式列给家长们看,这些提纲中制定家里的规矩是最重要的。他说:“在目前的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变得有限,父母们希望在这些有限的时光中尽量满足孩子,让它们成为愉快美好的回忆,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结果往往是过分溺爱孩子。”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那些生活在散漫家庭里,没有限制、约定、规矩约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后会变得比其他孩子更反叛、更傲慢。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制定规矩,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并不重视他们,因此对于错误的容忍度高,于是他们希望进一步做出不当举动,用来试探父母的反应或者是父母的承受极限。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的相关研究,如果父母在管教方面相对被动,那么孩子在童年时期会在学校里遇到更多问题,青春期以后沾染毒品和酗酒的可能性也更高。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父母相对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以前更加宽容、温和,这是文明进步吗?又或者对孩子的成长未见得是好事。珍·温格(JeanTwenge)是圣地亚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教养学著作《青春不快乐物语》(GenerationMe)的作者,她说:“现在的父母会问自己1岁的孩子晚餐想要吃什么,这在上一代或者上两代父母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父母更尊重孩子的背后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对比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统计资料,温格发现现在的十几岁的孩子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的情况比上一代孩子要多得多。苏妮娅·卢瑟(SuniyaLuthar)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在2003年的报告中她指出,尽管当代孩子比起上一代拥有太多优势,但是条件越优越的孩子越多地经历抑郁和焦躁,接触毒品和酒精的几率也越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条件优越,这些孩子潜意识里相信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在学校里承受更大压力。总体来说这些孩子感觉与父母关系疏离。
建立规矩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给出简单、明确的指令,同时在还没有和孩子产生冲突之前就公开讨论家庭规矩,这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亨德(RobertHendren)的建议,他同时也是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的主席。通常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规矩时总有这样的忌讳,担心在孩子眼中自己变成斤斤计较的刻薄鬼,亨德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在两个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之后成为不会随意改变的规矩,当然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家长能够接受的。例如放学之后先玩半个小时的电子游戏然后开始做功课,或者是完成所有功课后玩40分钟电子游戏。
始终坚持规矩是关键所在。劳拉·约旦是个家庭妇女,照顾有自闭症的大儿子和4岁的小儿子彼得,她说:“每次我都要狠下心走到彼得面前,告诉他规矩是怎样的,然后转身走开。”彼得非常顽皮,他会朝父母尖叫,会打他们,如果被关禁闭就会用脚踢墙。在认为儿子的举止已经接近失控后,劳拉与弗蒙特行为治疗与心理治疗中心签订了为期5周的治疗合同。在第一周的时间里,医生只是观察彼得,观察他如何玩,然后在一边发表评论但并不命令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结果彼得非常喜欢有人在身边,劳拉意识到也许自己为大儿子付出太多,反而经常忽略了小儿子,她说:“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他需要的是一对一的照顾。”随后劳拉开始学习忽略彼得的诸多小毛病,例如妈妈在讲电话的时候尖叫干扰,她也克制自己不要一发现问题就对孩子加以责备。她说:“一直坚持是关键但也是最困难的,不过现在家里的气氛比以前好多了。”
2 过分保护孩子
老师、教练和心理治疗医生都认为今天的父母无法忍受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任何挫折,经历一点点困难,于是他们介入管理孩子生活中任何细小的方面,甚至包括两个孩子在操场上争吵,孩子在篮球队里的排序以及考试成绩排名。一个纽约市公共社会关系公司的老板不久前接到一对父母的电子邮件,抱怨他给他们的孩子安排太多工作,而这个孩子已经20多岁了。“很多抱着好意的父母过快地介入孩子的事情,”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Brooks)说,他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同时也是《养育有弹性的孩子》(RaisingResil-ientChildren)的作者,“有弹性的孩子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会失败,会遇到困难,会犯错误,但是他们很快从错误或者困难中学习,如果父母在这些过程中介入,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家长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父母必须让孩子独立承担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否则,孩子们就会逐渐害怕去尝试新的东西,36岁的克里斯蒂恩·格罗夫(KristenGloff)是诊所和学校的社工,在他看来现代的孩子多半没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原动力,原因并不是他们懒惰,而是因为害怕失败。
3 唠叨、演讲、重复,最后是怒吼
如果一个简单的命令不能把孩子带回餐桌,那么20个命令或许可以。很多证据说明人类喜欢不断重复命令,父母尤其是这样。有的父母认为要让孩子听话自己必须表现得情绪上很生气,有的时候会吼叫、甚至是威胁孩子或者挖苦孩子来表达这种情绪。但是没有想到孩子们对于以上所有举动和言语都会模仿,最终父母的威胁和挖苦在一再重复中变得多少有点厚颜无耻。唠叨和数落同样给孩子产生负面强化作用,很多时候更刺激孩子们为了获得父母更多注意而做坏事。46岁的家庭妇女南茜承认自己经常忽略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一点点错误就会马上指出来批评他,这样的结果是他9岁的儿子尼克经常躺在地上耍赖或者扔东西———只要安排不如意,要他打扫卫生或者写作业他总是拖拖拉拉,妈妈一批评他就会说“妈妈坏”,为此南茜觉得非常沮丧。在耶鲁大学的儿童行为控制中心举办的家长管理培训课程教会了南茜和丈夫如何利用积极强化(不断表扬好的举动)而不是消极强化(重复责骂不当举动)。只要尼克表现好,马上毫无保留地给予大量赞美,但是如果发现他做错事了,当时不要大声斥责,一段时间以后在合适时机跟他说明对错。现在尼克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每当这样南茜就会表扬他说:“哇,这样看上去真的很棒!”
南茜和丈夫还从培训课程上学到了积分鼓励计划,就是把孩子做的好事评算成积分累计,一旦到达一定分数就可以换购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转换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相反如果做了不对的事情就要扣除积分,经过3个月的执行之后尼克已经完全变了样,南茜
说:“现在的他再也不会故意捣蛋,只会做让我们开心的事。”
4 不懂得赞美技巧
这应该是所有父母都相信的真理,即赞美孩子能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激励他们朝更好的方向努力,但是现在的父母并没有掌握赞美的技巧,首先对于泛泛的赞美,例如“做得好”、“没错”、“你真棒”、“宝贝真聪明”等,他们使用得太过于频繁,几乎任何家长认为需要表扬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以上之一,这样的结果是类似的赞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激励作用,孩子们认为这就和“OK”、“YES”一样,简单地表示了父母的认可而已。科学家指出,赞美分为宽泛的和具体的两种,父母应该尽量多采用具体的赞美,这能对孩子产生巨大刺激作用,当然这需要动一些脑筋。例如孩子如果完成一项家务事,可以说“宝贝懂得分担妈妈的工作,是会心疼别人的好孩子”;如果表现得很勇敢,可以说“宝贝和昨天晚上故事里的那个小王子一样勇敢”;如果在小朋友之间礼让玩具,可以说“宝贝懂得让别人快乐了”;如果希望得到一件东西没有被允许,但是最终没有耍赖皮,父母可以表扬说“宝宝懂得克制自己了”,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追问什么是克制,这样父母能进一步解释说所有人在社会中都要面对约束,而调整心态适应约束就是克制;如果孩子撒谎但是主动承认了,父母可以说“这样宝宝的鼻子就不会变长了,今后会长成漂亮的宝宝”;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说“我不相信别的孩子能像你做得这样快”;如果孩子某一次考试很优异,可以说“老师和其他同学一定看到你努力学习的结果了”……
总而言之,泛泛的赞美经常让孩子产生自恋情结,而不是自信,结果反而削弱了孩子努力的动力。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洛尔·德维克(CarolDweck)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所有5年级学生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赞美,一种是宽泛的赞美,多半是“你真聪明”、“做得好”等,另一组孩子接受的是具体的赞美,例如“———上个月的成绩进步很多”,“现在在老师看来你是所有孩子中最努力的”,“妈妈在你这样的年龄也无法计算出这么复杂的数学题”,几个月的实验结束后,接受宽泛赞美的孩子在考试中进取心不足,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应力也明显比另一组孩子差。
珍·温格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你是最特别的’,这样的赞美造成严重的自恋情结而不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父母应该说‘你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特别的’,或者直接说‘我爱你’,效果要好得多。”
5 惩罚过于严厉
尽管动手打孩子的做法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斯波克博士时代(Dr.Spock,美国最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之一,著有《斯波克博士育儿宝典》,该书一直以来成为美国年轻妈妈的必读物)就已经被否定,但是直到今天父母还是经常打孩子。根据新罕布什尔大学社会学教授幕瑞·司徒厄斯(MurrayStraus)进行的调查,如今90%的父母认为打孩子没有问题,尤其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但是连同凯兹丁在内的所有儿童教育专家都认为,现在的父母过分严厉地惩罚孩子,远远超出必需。
加州政府去年已经立法:父母动手打孩子屁股是违法,但是打屁股几乎是所有家长难以回避的教育方式,不少父母认为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打屁股的警戒效果非常明显,支持者还有很多心理学家,他们认为轻微的疼痛能有效让孩子联想起自己故意做的错事。综合来说温和地打屁股不会对孩子未来造成长期心理影响,教育的效果也不错,但是只适用于年纪很小的孩子。
专家告诫那些寻求大棍子的父母,如果只是口头的斥责,无论批评多么严重,这都是一个“教育”的概念,但是一旦运用暴力,无论程度如何,都进入了一个“惩罚”的范畴,很多专家担心对孩子惩罚过多会让孩子产生仇恨和报复的心态,严重的甚至导致他们分不清是非,这应该是父母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专家推荐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TIMEOUT,可以替代体罚。TIMEOUT是通过暂时孤立孩子来规范他的不良行为的简单途径,非暴力、平静而且有效,TIMEOUT直接的翻译可以是“面壁思过”,还记得令狐冲被师傅惩罚在山洞里面壁3年吗?TIMEOUT的方法与作用就与之类似,只不过时间要短得多,方式也要温和得多。为了使TIMEOUT发挥最大的作用,父母需要注意必须要在赏罚分明的前提下偶尔使用这个方法,即必须突出和奖励好的行为,同时也惩罚不好的行为。如果孩子的正当行为得不到积极鼓励,那么TIMEOUT也将失效。
使用TIMEOUT之前父母和孩子必须做一些预备工作,和孩子在一起讨论什么是正当的和不当的行为,并写在一张大纸上。例如:“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应该好好对别人说,不能哭闹”,或者“拿放东西时要轻拿轻放,不能乱扔”。新的规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补充进去。同时,向孩子强调如果他违反了规则,等待他的将是TIMEOUT.列出一张明确划分正当行为和不当行为的规则列表,不仅有利于孩子发展是非观念,还能建立起一个外部的界线,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思想行为上的界线,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知道孩子更愿意遵守他自己创造的界线。有些行为是严重犯规的,但是照顾到孩子的感受不能马上指出,例如当孩子打了别的孩子,当着别人的面马上警告他是不合适的。所以父母应该尽早对孩子说明错误行为的严重后果,让孩子早点认识到有些行为是绝对不容许的。当然制定好的规则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有人乱扔东西而没有受到惩罚,那么这条规则对孩子也就没有威慑力了。
接下来是向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员解释TIMEOUT的目的和方法———只有当孩子明白TIMEOUT的意义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时,它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只有当他安静下来后,TIMEOUT才能开始,而且他必须保持安静直到处罚结束。然后是制定TIMEOUT的时间,一般来说,TIMEOUT的持续时间视孩子的年龄和态度而定。比如,3岁的孩子时间可以定为3分钟,以后每长一岁,增加一分钟,但这不是绝对的。对于许多孩子来说,等到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结束TIMEOUT要好过给孩子指定一个有限的时间。另外,使TIMEOUT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你要了解孩子擅长和不擅长做的事。如果你知道孩子很好动,很少能一动不动地坐上5分钟,那么你别指望他能一个人度过最开始的5分钟。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希望你一个人静坐1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孩子完成了TIMEOUT,他就会感到成功,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觉得无法达到惩罚所期望的要求,那么TIMEOUT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TIMEOUT的地点也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到指定的地方,如阳台、客厅的一个椅子上进行TIMEOUT,这个地方要固定下来。以后孩子每次犯错误都要到这里进行TIMEOUT.一旦“TIMEOUT”开始实行,你就一定要对孩子在此期间的所有承诺、理由和恳求都置之不理,心软会防碍制度的执行。如果有必要的话,你也可以让孩子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因为专门指定的TIMEOUT场所(如专用的椅子和凳子)可能在需要时恰好不方便用。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呆在房间里,但不要让别人特别是其他小孩子在他的四周活动,以免增加孩子的羞耻感。TIMEOUT不应该在孩子的卧室里进行。因为孩子的卧室应该是一个舒适安全的场所,而不是受惩罚的地方。TIMEOUT结束后要主动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应该表扬他的合作行为,不要再次提起他所犯的错误。TIMEOUT最忌讳的就是,当孩子静坐了2分钟或7分钟后,父母又旧事重提。要知道孩子已经为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补偿。一旦TIMEOUT结束,你就要让他知道你很感激他的努力和合作,并希望他再接再厉。结束后,你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开始一项新的、能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如搭积木、出去散散步等,告诉孩子安静的TIMEOUT结束后,生活仍在继续。
6 理解孩子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儿童教育书籍都集中讨论如何消除孩子的不当行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感受别人的感觉,也就是同情心能帮助孩子形成一系列重要品质,使其在今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从容。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应该尽早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会受到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同时也会因为周围人的感觉而改变。这样能避免孩子去伤害其他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
作为父母在孩子遇到伤害的时候不应该经常说“你会没事的”、“不要哭”这样的安慰话,这否定了孩子进一步体验感受的可能性,因为孩子要学会同情别人,自己首先要感受到被别人同情,因此父母更应该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妈妈也为你难过”,或者“妈妈以前也有这样的感受”。儿童行为专家列举了孩子今后拥有幸福人生的10项最重要品质,其中最重要的3项是同情心、创造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主动性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实在太重要了。不止一个顶级儿童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的榜样作用在此时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些时候并不容易,如果你的孩子一路以来成绩优异,从不用操心,理解他、支持他很容易做到;如果孩子经常在学习上和行为上遇到麻烦,如何能设身处地理解他的感受,从而激发他的同情心?这是一个难题,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7 认为考试成绩比创造性重要
如果父母过于重视考试成绩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学习信息,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教育专家说:“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学到的是制度,是事实。如果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开口说话或者能认识自己身体的部位,父母往往非常兴奋,但是要激发孩子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就困难得多。”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往往在遇到失败后能重新计划,他们的耐心也比其他孩子多,因为清楚要想最终获得解决办法需要很多时间和耐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问问题。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者,例如问孩子:“你能不能找出其他的解决办法?”或者是“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达你想要的?”这种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需要你自己设计。
8 忘记了快乐是怎样的
教育专家在和那些家庭成员关系出现问题的父母对话时经常问他们,上一次全家人在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候是多久以前,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家庭都表示,已经记不住上次全家一起开怀的时候了———那是太久以前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和联系可以通过很多细小的信号表达,例如笑声、乘车的时候唱歌、一起做手工等等,这些信号是健康家庭的标志,千万不要忽略它们,读完这篇文章你也想想,自己的家庭里这样的信号多不多?
研究学者在最近几十年中不懈研究是什么成为刺激孩子按照正确方式行动的最大动力,又或者说哪些管教方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哪些根本没有用甚至还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将这些资讯统称为“证据基础教养学”(evi-dence-basedparenting),在总结这些科学养育方法的同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千百年来被父母惯用并以传统的惯性坚信管用的教养手段其实缺乏积极作用,已经被科学实验证实是失败的。主管耶鲁大学教养中心以及儿童行为诊所的心理学家阿兰·凯兹丁(AlanKazdin)说:“尽管所有心理学家一致认同试图通过高声吼叫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全然是徒劳,但是一着急就吼叫好像已经成为父母们的直觉。”除了失败的吼叫外还有很多其他例子:
●对不当行为大声怒吼或者唠叨,对于劝阻孩子都无效,孩子对这两种责备方式都会自动屏蔽。
●父母的赞美永远不会宠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尽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宠爱是父母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唯一手段,但是很多父母浪费了赞美孩子的多种手段,他们只会说“你真聪明”、“好样的”、“做得好”等,某些父母甚至直接省略了赞美。
●肢体惩罚等严厉的惩罚手段虽然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但只是暂时性的,惩罚手段只有在程度极轻的时候才奏效,强化并鼓励好的行为比惩罚坏的行为作用和效果好得多。
尽管如此,那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前几位,号称能将“小无赖”变成“乖孩子”的教育类书籍鲜少提及以上这些科学结论,这或许是因为目前为止关于教养学的科学研究多半在学术层展开,例如在耶鲁大学、在弗蒙特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中心、还有在华盛顿大学教养诊所。令人诧异的是,很多临床的家庭精神治疗师以及关于儿童行为学的教育学者并没有及时跟上以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于是那些遇到教育孩子困难的父母在试图寻求专业帮助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最新的、正确性最高的建议。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例子是,根据随机的临床测试,所有为捣蛋孩子设计的行为指导治疗计划中,只有16个被评估为“能有效展开”,这个随机测试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儿童保健专家佘拉·艾伯格(SheilaEyberg)进行的,她将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发表在1月刊出的《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心理学月刊》上。多年来凯兹丁一直努力将关于孩子教养的科学研究推向临床,希望在第一线的心理治疗师能接纳“证据基础教养学”,为此他专门在今年早些时候为父母们出版了一本著作《凯兹丁管教捣蛋孩子的方法》。其他的以实验证据为基础的大部头还有《教育倔强的孩子》(ParentingtheStrong-WilledChild),作者是雷克斯·弗汉德(RexForehand)与尼古拉斯·朗(NicholasLong)和《艰难的岁月》(TheIncredibleYears),作者是卡洛林·韦伯斯特(CarolynWebster-Stratton)。
这些关于教养孩子理论的基础是经典的行为心理学,也就是在心理学教材《Psych101》里经常提到的“积极强化作用”。研究学者们进行了随机的、经过仔细设计的对比性控制试验,这些试验能区分典型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根据家庭背景不同产生的细微差别。这些科学实验通过很多有趣的现象,说明在催促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喊出倒计时,从倒数计时10开始有效还是从5开始更有效;说明是否表扬一个13岁的孩子能让她破啼为笑;实验还列出家长必须知道的激励孩子的3个基本步骤,它们是:首先像火山喷发一样地表扬,热情洋溢;然后是仔细说明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对了;最后以身体的触碰,例如一个亲吻、拥抱、拍拍头等作为表扬的结束语。
除此之外,父母们还能从科学研究里获得什么新知识呢?研究人员总结了最常见的8种教育误区。
1 父母不能制定规矩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承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理性上我们都清楚如果不给孩子设定一定的行为纪律,绝对不会有好结果,但是一旦面对孩子们的哀求、眼泪、耍赖和顶撞,不少家长就此放弃了规矩。弗蒙特大学的心理学家弗汉德在自己的著作中将“证据基础教养学”简单化,以提纲的方式列给家长们看,这些提纲中制定家里的规矩是最重要的。他说:“在目前的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变得有限,父母们希望在这些有限的时光中尽量满足孩子,让它们成为愉快美好的回忆,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结果往往是过分溺爱孩子。”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那些生活在散漫家庭里,没有限制、约定、规矩约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后会变得比其他孩子更反叛、更傲慢。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制定规矩,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并不重视他们,因此对于错误的容忍度高,于是他们希望进一步做出不当举动,用来试探父母的反应或者是父母的承受极限。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的相关研究,如果父母在管教方面相对被动,那么孩子在童年时期会在学校里遇到更多问题,青春期以后沾染毒品和酗酒的可能性也更高。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父母相对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以前更加宽容、温和,这是文明进步吗?又或者对孩子的成长未见得是好事。珍·温格(JeanTwenge)是圣地亚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教养学著作《青春不快乐物语》(GenerationMe)的作者,她说:“现在的父母会问自己1岁的孩子晚餐想要吃什么,这在上一代或者上两代父母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父母更尊重孩子的背后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对比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统计资料,温格发现现在的十几岁的孩子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的情况比上一代孩子要多得多。苏妮娅·卢瑟(SuniyaLuthar)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在2003年的报告中她指出,尽管当代孩子比起上一代拥有太多优势,但是条件越优越的孩子越多地经历抑郁和焦躁,接触毒品和酒精的几率也越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条件优越,这些孩子潜意识里相信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在学校里承受更大压力。总体来说这些孩子感觉与父母关系疏离。
建立规矩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给出简单、明确的指令,同时在还没有和孩子产生冲突之前就公开讨论家庭规矩,这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亨德(RobertHendren)的建议,他同时也是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的主席。通常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规矩时总有这样的忌讳,担心在孩子眼中自己变成斤斤计较的刻薄鬼,亨德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在两个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之后成为不会随意改变的规矩,当然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家长能够接受的。例如放学之后先玩半个小时的电子游戏然后开始做功课,或者是完成所有功课后玩40分钟电子游戏。
始终坚持规矩是关键所在。劳拉·约旦是个家庭妇女,照顾有自闭症的大儿子和4岁的小儿子彼得,她说:“每次我都要狠下心走到彼得面前,告诉他规矩是怎样的,然后转身走开。”彼得非常顽皮,他会朝父母尖叫,会打他们,如果被关禁闭就会用脚踢墙。在认为儿子的举止已经接近失控后,劳拉与弗蒙特行为治疗与心理治疗中心签订了为期5周的治疗合同。在第一周的时间里,医生只是观察彼得,观察他如何玩,然后在一边发表评论但并不命令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结果彼得非常喜欢有人在身边,劳拉意识到也许自己为大儿子付出太多,反而经常忽略了小儿子,她说:“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他需要的是一对一的照顾。”随后劳拉开始学习忽略彼得的诸多小毛病,例如妈妈在讲电话的时候尖叫干扰,她也克制自己不要一发现问题就对孩子加以责备。她说:“一直坚持是关键但也是最困难的,不过现在家里的气氛比以前好多了。”
2 过分保护孩子
老师、教练和心理治疗医生都认为今天的父母无法忍受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任何挫折,经历一点点困难,于是他们介入管理孩子生活中任何细小的方面,甚至包括两个孩子在操场上争吵,孩子在篮球队里的排序以及考试成绩排名。一个纽约市公共社会关系公司的老板不久前接到一对父母的电子邮件,抱怨他给他们的孩子安排太多工作,而这个孩子已经20多岁了。“很多抱着好意的父母过快地介入孩子的事情,”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Brooks)说,他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同时也是《养育有弹性的孩子》(RaisingResil-ientChildren)的作者,“有弹性的孩子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会失败,会遇到困难,会犯错误,但是他们很快从错误或者困难中学习,如果父母在这些过程中介入,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家长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父母必须让孩子独立承担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否则,孩子们就会逐渐害怕去尝试新的东西,36岁的克里斯蒂恩·格罗夫(KristenGloff)是诊所和学校的社工,在他看来现代的孩子多半没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原动力,原因并不是他们懒惰,而是因为害怕失败。
3 唠叨、演讲、重复,最后是怒吼
如果一个简单的命令不能把孩子带回餐桌,那么20个命令或许可以。很多证据说明人类喜欢不断重复命令,父母尤其是这样。有的父母认为要让孩子听话自己必须表现得情绪上很生气,有的时候会吼叫、甚至是威胁孩子或者挖苦孩子来表达这种情绪。但是没有想到孩子们对于以上所有举动和言语都会模仿,最终父母的威胁和挖苦在一再重复中变得多少有点厚颜无耻。唠叨和数落同样给孩子产生负面强化作用,很多时候更刺激孩子们为了获得父母更多注意而做坏事。46岁的家庭妇女南茜承认自己经常忽略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一点点错误就会马上指出来批评他,这样的结果是他9岁的儿子尼克经常躺在地上耍赖或者扔东西———只要安排不如意,要他打扫卫生或者写作业他总是拖拖拉拉,妈妈一批评他就会说“妈妈坏”,为此南茜觉得非常沮丧。在耶鲁大学的儿童行为控制中心举办的家长管理培训课程教会了南茜和丈夫如何利用积极强化(不断表扬好的举动)而不是消极强化(重复责骂不当举动)。只要尼克表现好,马上毫无保留地给予大量赞美,但是如果发现他做错事了,当时不要大声斥责,一段时间以后在合适时机跟他说明对错。现在尼克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每当这样南茜就会表扬他说:“哇,这样看上去真的很棒!”
南茜和丈夫还从培训课程上学到了积分鼓励计划,就是把孩子做的好事评算成积分累计,一旦到达一定分数就可以换购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转换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相反如果做了不对的事情就要扣除积分,经过3个月的执行之后尼克已经完全变了样,南茜
说:“现在的他再也不会故意捣蛋,只会做让我们开心的事。”
4 不懂得赞美技巧
这应该是所有父母都相信的真理,即赞美孩子能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激励他们朝更好的方向努力,但是现在的父母并没有掌握赞美的技巧,首先对于泛泛的赞美,例如“做得好”、“没错”、“你真棒”、“宝贝真聪明”等,他们使用得太过于频繁,几乎任何家长认为需要表扬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以上之一,这样的结果是类似的赞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激励作用,孩子们认为这就和“OK”、“YES”一样,简单地表示了父母的认可而已。科学家指出,赞美分为宽泛的和具体的两种,父母应该尽量多采用具体的赞美,这能对孩子产生巨大刺激作用,当然这需要动一些脑筋。例如孩子如果完成一项家务事,可以说“宝贝懂得分担妈妈的工作,是会心疼别人的好孩子”;如果表现得很勇敢,可以说“宝贝和昨天晚上故事里的那个小王子一样勇敢”;如果在小朋友之间礼让玩具,可以说“宝贝懂得让别人快乐了”;如果希望得到一件东西没有被允许,但是最终没有耍赖皮,父母可以表扬说“宝宝懂得克制自己了”,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追问什么是克制,这样父母能进一步解释说所有人在社会中都要面对约束,而调整心态适应约束就是克制;如果孩子撒谎但是主动承认了,父母可以说“这样宝宝的鼻子就不会变长了,今后会长成漂亮的宝宝”;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说“我不相信别的孩子能像你做得这样快”;如果孩子某一次考试很优异,可以说“老师和其他同学一定看到你努力学习的结果了”……
总而言之,泛泛的赞美经常让孩子产生自恋情结,而不是自信,结果反而削弱了孩子努力的动力。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洛尔·德维克(CarolDweck)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所有5年级学生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赞美,一种是宽泛的赞美,多半是“你真聪明”、“做得好”等,另一组孩子接受的是具体的赞美,例如“———上个月的成绩进步很多”,“现在在老师看来你是所有孩子中最努力的”,“妈妈在你这样的年龄也无法计算出这么复杂的数学题”,几个月的实验结束后,接受宽泛赞美的孩子在考试中进取心不足,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应力也明显比另一组孩子差。
珍·温格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你是最特别的’,这样的赞美造成严重的自恋情结而不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父母应该说‘你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特别的’,或者直接说‘我爱你’,效果要好得多。”
5 惩罚过于严厉
尽管动手打孩子的做法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斯波克博士时代(Dr.Spock,美国最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之一,著有《斯波克博士育儿宝典》,该书一直以来成为美国年轻妈妈的必读物)就已经被否定,但是直到今天父母还是经常打孩子。根据新罕布什尔大学社会学教授幕瑞·司徒厄斯(MurrayStraus)进行的调查,如今90%的父母认为打孩子没有问题,尤其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但是连同凯兹丁在内的所有儿童教育专家都认为,现在的父母过分严厉地惩罚孩子,远远超出必需。
加州政府去年已经立法:父母动手打孩子屁股是违法,但是打屁股几乎是所有家长难以回避的教育方式,不少父母认为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打屁股的警戒效果非常明显,支持者还有很多心理学家,他们认为轻微的疼痛能有效让孩子联想起自己故意做的错事。综合来说温和地打屁股不会对孩子未来造成长期心理影响,教育的效果也不错,但是只适用于年纪很小的孩子。
专家告诫那些寻求大棍子的父母,如果只是口头的斥责,无论批评多么严重,这都是一个“教育”的概念,但是一旦运用暴力,无论程度如何,都进入了一个“惩罚”的范畴,很多专家担心对孩子惩罚过多会让孩子产生仇恨和报复的心态,严重的甚至导致他们分不清是非,这应该是父母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专家推荐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TIMEOUT,可以替代体罚。TIMEOUT是通过暂时孤立孩子来规范他的不良行为的简单途径,非暴力、平静而且有效,TIMEOUT直接的翻译可以是“面壁思过”,还记得令狐冲被师傅惩罚在山洞里面壁3年吗?TIMEOUT的方法与作用就与之类似,只不过时间要短得多,方式也要温和得多。为了使TIMEOUT发挥最大的作用,父母需要注意必须要在赏罚分明的前提下偶尔使用这个方法,即必须突出和奖励好的行为,同时也惩罚不好的行为。如果孩子的正当行为得不到积极鼓励,那么TIMEOUT也将失效。
使用TIMEOUT之前父母和孩子必须做一些预备工作,和孩子在一起讨论什么是正当的和不当的行为,并写在一张大纸上。例如:“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应该好好对别人说,不能哭闹”,或者“拿放东西时要轻拿轻放,不能乱扔”。新的规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补充进去。同时,向孩子强调如果他违反了规则,等待他的将是TIMEOUT.列出一张明确划分正当行为和不当行为的规则列表,不仅有利于孩子发展是非观念,还能建立起一个外部的界线,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思想行为上的界线,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知道孩子更愿意遵守他自己创造的界线。有些行为是严重犯规的,但是照顾到孩子的感受不能马上指出,例如当孩子打了别的孩子,当着别人的面马上警告他是不合适的。所以父母应该尽早对孩子说明错误行为的严重后果,让孩子早点认识到有些行为是绝对不容许的。当然制定好的规则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有人乱扔东西而没有受到惩罚,那么这条规则对孩子也就没有威慑力了。
接下来是向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员解释TIMEOUT的目的和方法———只有当孩子明白TIMEOUT的意义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时,它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只有当他安静下来后,TIMEOUT才能开始,而且他必须保持安静直到处罚结束。然后是制定TIMEOUT的时间,一般来说,TIMEOUT的持续时间视孩子的年龄和态度而定。比如,3岁的孩子时间可以定为3分钟,以后每长一岁,增加一分钟,但这不是绝对的。对于许多孩子来说,等到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结束TIMEOUT要好过给孩子指定一个有限的时间。另外,使TIMEOUT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你要了解孩子擅长和不擅长做的事。如果你知道孩子很好动,很少能一动不动地坐上5分钟,那么你别指望他能一个人度过最开始的5分钟。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希望你一个人静坐1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孩子完成了TIMEOUT,他就会感到成功,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觉得无法达到惩罚所期望的要求,那么TIMEOUT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TIMEOUT的地点也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到指定的地方,如阳台、客厅的一个椅子上进行TIMEOUT,这个地方要固定下来。以后孩子每次犯错误都要到这里进行TIMEOUT.一旦“TIMEOUT”开始实行,你就一定要对孩子在此期间的所有承诺、理由和恳求都置之不理,心软会防碍制度的执行。如果有必要的话,你也可以让孩子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因为专门指定的TIMEOUT场所(如专用的椅子和凳子)可能在需要时恰好不方便用。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呆在房间里,但不要让别人特别是其他小孩子在他的四周活动,以免增加孩子的羞耻感。TIMEOUT不应该在孩子的卧室里进行。因为孩子的卧室应该是一个舒适安全的场所,而不是受惩罚的地方。TIMEOUT结束后要主动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应该表扬他的合作行为,不要再次提起他所犯的错误。TIMEOUT最忌讳的就是,当孩子静坐了2分钟或7分钟后,父母又旧事重提。要知道孩子已经为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补偿。一旦TIMEOUT结束,你就要让他知道你很感激他的努力和合作,并希望他再接再厉。结束后,你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开始一项新的、能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如搭积木、出去散散步等,告诉孩子安静的TIMEOUT结束后,生活仍在继续。
6 理解孩子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儿童教育书籍都集中讨论如何消除孩子的不当行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感受别人的感觉,也就是同情心能帮助孩子形成一系列重要品质,使其在今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从容。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应该尽早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会受到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同时也会因为周围人的感觉而改变。这样能避免孩子去伤害其他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
作为父母在孩子遇到伤害的时候不应该经常说“你会没事的”、“不要哭”这样的安慰话,这否定了孩子进一步体验感受的可能性,因为孩子要学会同情别人,自己首先要感受到被别人同情,因此父母更应该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妈妈也为你难过”,或者“妈妈以前也有这样的感受”。儿童行为专家列举了孩子今后拥有幸福人生的10项最重要品质,其中最重要的3项是同情心、创造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主动性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实在太重要了。不止一个顶级儿童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的榜样作用在此时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些时候并不容易,如果你的孩子一路以来成绩优异,从不用操心,理解他、支持他很容易做到;如果孩子经常在学习上和行为上遇到麻烦,如何能设身处地理解他的感受,从而激发他的同情心?这是一个难题,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7 认为考试成绩比创造性重要
如果父母过于重视考试成绩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学习信息,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教育专家说:“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学到的是制度,是事实。如果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开口说话或者能认识自己身体的部位,父母往往非常兴奋,但是要激发孩子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就困难得多。”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往往在遇到失败后能重新计划,他们的耐心也比其他孩子多,因为清楚要想最终获得解决办法需要很多时间和耐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问问题。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者,例如问孩子:“你能不能找出其他的解决办法?”或者是“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达你想要的?”这种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需要你自己设计。
8 忘记了快乐是怎样的
教育专家在和那些家庭成员关系出现问题的父母对话时经常问他们,上一次全家人在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候是多久以前,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家庭都表示,已经记不住上次全家一起开怀的时候了———那是太久以前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和联系可以通过很多细小的信号表达,例如笑声、乘车的时候唱歌、一起做手工等等,这些信号是健康家庭的标志,千万不要忽略它们,读完这篇文章你也想想,自己的家庭里这样的信号多不多?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Trades
1/26/2024 Sold 68 shares of NVDA at $616. going up too quick and chips may delay.
-
全国报刊电子版网址 北京市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市场报 环球时报 健康时报 讽刺与幽默 中国汽车报 中国电力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京郊日报 体育快报 中国信息报 中国建材报 解放军报 中国国防报 新京报 华夏时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花卉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 北京法...
-
LESSON 1: Where you come from is not nearly as important as where you are going. LESSON 2: Take risks: if you win, you will be happy; if yo...
-
1. Nicolaus Vermes, International Physics Competitions 1967 - 1977, Roland Eotvos Physical Society, Budapest 1978, (first edition in H...